【科研机构动态】 “新时代残疾人就业的创新路径与挑战”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张伟锋发布时间:2025-02-24浏览次数:172

为探索数字化技术助力残疾人就业的创新实践,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2月21日上午,特殊教育数字化中心/残疾人事业数字化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数字化赋能与包容性发展:新时代残疾人就业的创新路径与挑战”的研讨会。党委常委、副校长华兴夏,教务处、特殊教育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关研究人员参会,会议由范莉莉研究员主持。  

华兴夏副校长指出,当前数字经济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就业生态,为残疾人群体突破传统就业壁垒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典型案例的调研,残疾人就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就业形态多元化,二是职业空间虚拟化,三是技能需求高阶化。残疾人就业转型需置于“技术赋能与社会公平”的双重框架下审视。AI不仅是工具革新,更应成为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催化剂”。未来,残疾人就业需以“自主创业、辅助就业、灵活就业”为核心方向,尤其应聚焦第三产业数字化细分领域。建议建立“AI+无障碍就业生态”,通过技术创新消弭能力鸿沟、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机会平等,最终实现残疾人从“生存型就业”向“发展型职业”的跃迁,为共同富裕注入人文温度与科技动能。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陈仲珊教授认为,应聚焦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开展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凝练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构建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就业实现路径,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特殊教育学院李鹏副教授表示,就业是残疾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最好途径。残疾大学生就业面临心理效能、文化技能、社会网络、生涯规划和融合环境等方面的多重障碍。应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推进高等融合教育,提升就业内在禀赋;前置生涯教育安排,精准供给就业指导服务;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个体主动“增能”和外部推动“赋能”,协同提升残疾大学生心理、人力和社会资本存量,协同助力残疾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管理学院康丽副教授指出,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需构建“需求精准响应-技术普惠创新-生态协同进化”的三维体系。首先,构建“障碍类型×就业阶段×环境维度”动态分析模型,精准识别不同障别、不同阶段无障碍及辅助技术核心需求是破局起点。其次,推动技术普惠创新,模块化设计、国产技术量产、共享平台建设,都有助于破解辅助技术成本与适配双重困境。第三,构建可持续的无障碍就业生态是长远之策。无障碍专业人才的培养、新型职业的培育、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产学研联盟的搭建等均有助于促进残疾人就业。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蒋小艳副教授针对“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策略和路径研究”,提出了以下思考:一是细分研究对象,如按残疾类型分类、按就业状态分类等。二是凸显“数字技术赋能”,强调技术开发中的无障碍设计,确保数字产品本身易于使用;强调技术赋能的综合性和多维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是场景赋能,如远程协作、灵活就业、技能提升等。四是技术伦理与风险防范,如数据隐私、技术依赖性、数字鸿沟等。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吴菲博士表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技术为残疾人就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目前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形态主要有:平台服务岗、开发岗、创作岗、劳务岗。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推进路径需政府、社会与个体协同发力,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与社会公平。

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数字化技术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了“破局”新路径,而高校作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以更高站位践行社会责任。未来,学校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将依托学科交叉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探索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助力残疾人就业从“机会平等”迈向“能力平等”,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图/吉晓凡  编辑/倪盈盈  审核/范莉莉、张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