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发布者:张伟锋发布时间:2024-12-17浏览次数:11

2024年12月15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在栖霞校区举办“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国际会议。开幕式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党总支书记丁祖保主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巧仙致开幕辞。许巧仙副校长代表学校感谢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国内外专家、嘉宾和全体工作人员,希望打破学科等各种界限,积极开展残障研究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无论是资深学者与青年才俊之间的师徒传承,还是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无论是学术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还是国际同行之间的友好往来,都将为残障人文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推动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南特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巧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听力障碍语言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是语言学院正式成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旨在聚焦听障群体的语言发展问题,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听力障碍语言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听力障碍语言研究中心部分成员合影

在专题报告第一环节,4位专家就残障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作交流。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达教授分享了网络在推动残疾人诗词创作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肯定了网络诗词论坛及新媒体对残疾人诗词的传播作用。美国前现代语言协会主席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教授通过视频方式对“21世纪美国残障文学研究”作了总结,指出残疾研究改变了相关研究者阅读文学文本和电影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为文艺表现而阅读。欧洲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吴漠汀(Martin Woesler)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智能辅具、学习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残障人士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王悦欣教授提出了残障学学科构建的知识架构与课程体系,认为未来会在技术进步与辅助设备创新、政策与法规的完善、教育与就业机会的拓展、社会意识与文化包容性的增强等方面有更大发展。

 

 

专题报告(一)

在专题报告第二环节,4位国内外专家就手语语言学理论研究、手语语料库构建、手语翻译研究等议题做分享。

燕山大学手语语言及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教授刘鸿宇认为手语语言学是语言科学的新成员,其术语、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既与有声语言有交融,呈现出较强的跨语言模态特征,该研究对预估手语研究的未来发展和趋势变化等极具参考意义。《国际语言与文化》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帕斯夸尔(Esther Pascual)讨论了聋哑人使用的30种手语中的问答语序的多功能性,重点分析了加泰罗尼亚手语中的疑问句结构。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科学与健康学院心理学系、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与语言科学系实验心理学系顾琰副教授研究发现,上海聋人的整体就业率较高,且手语能力越强,其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也相应越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院副研究员林皓分别介绍了烟台、上海两地聋校起源与发展,同时重点说明中国早期聋校创办者周天孚以及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聋协主席何玉麟对中国聋校和手语发展的重要贡献。

 

专题报告(二)

下午的语言与残障研究、文学与残障研究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

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学者分享和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手语本体研究,如中国手语颜色词、中国手语反身代词、上海手语口部动作的使用差异、重叠词音系模式的跨模态比较等。部分研究涉及语言习得,如聋校小学生的沟通和读写能力、听障大学生汉语连动句的偏误、聋儿童口语手语习得路径选择的家庭影响因素等。另有研究涉及语言景观等,如上海聋人咖啡馆的语言景观与身份认同。

论坛气氛热烈,大家相互学习,互通有无,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促进了国内外在手语本体和语言习得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语言与残障研究分论坛

文学与残障研究分论坛则主要讨论了残疾人诗词创作、残障文学理论和文艺疗愈等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文学为残疾人提供了交流平台,残障人士通过文学能够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生命热爱和未来憧憬,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瓶颈、培训和观念冲突等问题。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残障文艺研究团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探讨,认为残障文学研究应该打破传统文学审美的局限,引入残疾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展文艺研究对象和领域,突出残障文学的国际化传播,探讨高校课程、实践活动和数字技术在传播残障文学中的作用。其他一些专家,如香港中文大学讲师科琳娜·多利亚博士(Corinne Doria)、苏州大学博士后安妮(Ani Margaryan)、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大学应用语言学系主任热尼亚就文艺治疗和教育、国际中文特殊教育中的多感官教学法作了探讨。

文学与残障研究分论坛

本次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实践分享,展示了残障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促进了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的学术交流,也为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与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主办方将继续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深化国际学术合作,加强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联动,助力残障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源自:学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