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应对“疫情”大考 共商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发布者:李永康发布时间:2020-05-18浏览次数:1304

主动应对“疫情”大考 共商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高峰论坛”云端开启

 

第三十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中国残联-东南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高峰论坛”,于5月16日上午线下、线上同时开启。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长、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残联、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公益助残社会组织代表相聚“云端”,围绕“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主题,聚焦国家对特殊教育的现实需求,分别从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思考、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支持、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行动三个维度开展了多层次、立体式高峰对话。千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特殊教育教师、学生以及媒体代表在线倾听了论坛主题报告。

 


专家学者齐聚“云端”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副主任李冬梅,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出席论坛并致辞。我校党委书记俞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姜玉泉教授主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钟秉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教师角色、师生关系都在发生转换,技术、区域、城乡等机构性差异带来的问题依然严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消除疫情对特殊教育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努力增强特殊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有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钟秉林提出,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从组织、制度、生均经费拨付、师资队伍、技术支持等多个维度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特殊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有新的发展任务,在疫情的“大考”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方式,让每一位特殊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办好特殊教育首先要落实好“特殊”政策,在法律和制度、政策方面给予残疾孩子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更加重视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应对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支持;最后,必须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特教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特教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中残联教育与就业部副主任李东梅在致辞中提出,我国残疾儿童入学率已经接近95%,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短板,因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仍然较为薄弱。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诸如特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村与贫困地区教育技术设备稀缺,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作为全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要继续落实新时代教师培养要求,为全国输送优秀师资,为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在欢迎辞中表示,新冠疫情虽然打乱了我们原来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对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机遇和启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残疾人教育的需求和障碍。停课不停学加速了网络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走向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将不遗余力地增加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俞锋书记在欢迎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次新冠疫情对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出新考验、新要求,疫情对我们来说既是“危”也是“机”。我们要把防控疫情作为契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线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授课内容、互动方式、效果评估等。借本次论坛之机,希翼各位专家学者从制度与机制创新的视角,为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和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主题研讨“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思考”环节,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主持。参会专家各抒己见,奉献了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在题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生命与自然》的报告中提出,“天人合一”的信念是中华文明创生的大前提,其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既是一种现代生态文明观,更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遵循。新冠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尊重并敬畏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庭照教授在《特殊儿童疫情认知与融合氛围的构建》的报告中,以《走开!冠小毒》绘本创作及效应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契合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构建特殊儿童疫情认知与融合氛围。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泽慧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提高特殊教育网课教学质量的思考——基于对家长的调查》。李泽慧教授基于调查发现提高特殊教育网课质量应该着力于四点:设计适合的课程、改进网课的教学方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把家长培训纳入课程整体规划。

主题研讨“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支持”环节,由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主持。四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对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方面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邓猛教授在《数字时代的融合教育家校合作》报告中,提出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样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雷江华教授在题为《信息化背景下发展性障碍儿童居家生活技能干预的思考》报告中提出,居家生活技能的干预要树立生涯发展的理念,家长作为教育人员要依托居家空间进行干预,结合“大、小、微”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与质量。我校副校长陈克军教授在《云端教学“一个都不能少”》的报告中介绍了我校针对5种类型420名残障学生线上开展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经验。整套教学方案成效显著,得到了来自教育部以及多家媒体的肯定与赞扬。我校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史万兵教授在《疫情“大考”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提出各级政府要以“制度化了的办法”—机制为抓手,从建立残疾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制度、疫情防控教育预警机制、教育监护制度,在组织、经费两个核心问题上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题研讨“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行动”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春玲主持。来自一线特校、康复器械研发企业、社会公益助残组织的代表分享了各自领域内的宝贵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范里介绍了《主动应对疫情的“‘新特教’线上教育分析》。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天润分享了《疫情背景下在线康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蔡聪分析了《疫情背景下视障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障碍及应对策略》。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副理事长戴榕在报告《发挥家长组织作用,快速响应心智障碍者特殊教育需求》中系统介绍了家长组织的运行模式与作用和“特殊需求困难家庭紧急救助响应网络”。

我校校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长凌迎兵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本次高峰论坛从疫情防控背景下特殊教育发展遭遇的障碍出发,系统总结、探索了数字时代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典型经验与可能路径,并最终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质量、健全特殊教育发展保障机制达成了初步共识。凌校长指出,此次疫情为特殊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特殊教育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要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特殊教育领域应对解决危机的重要经验总结工作,深刻认识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坚定不移地完善保障机制、聚合优质资源,寻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凌校长强调,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增进残疾人群体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网、江苏电视台、交汇点、江苏广播、江苏教育报、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